多倫多的誕生

巨市的合拼

大多市是安省的財經及金融中心,整個大多倫多市(Metropolitan Toronto) 東面以皮克靈(Pickering),南面以安大略湖濱區(Lake Ontario),西面以427 號公路及北面以士刁大道(Steeles Ave.) 為界,並由士嘉堡(Scarborough)、約克(York)、東約克(East York)、北約克(North York)、多倫多(Toronto)、及怡陶碧谷(Etobicoke) 六個城市所組成。

自從一九九八年一月一日開始,由當時安省的執政黨– 保守黨(PC) 領袖,即省長夏里斯(Mike Harris),把六市合併成為巨型城市(Mega City),當時由原屬多倫多市長賀珀勵(Barbara Hall) 及原屬北約克市長的賴士民(Mel Lastman) 激烈競爭之下,終於由賴士民以364,794 票獲勝,佔總投票率百分之五十三,成為首任大多市(巨市)市長。

此外,華裔人士中,亦有鄒至蕙(Olivia Chow) 以19,089 票,張金儀(Gordon Chong) 以11,965 票,及王明倫(Denzil-Minnan Wong)以11,004 票當選為大多市市議員,在巨市的五十六個議席中,各佔一席位。

大多市以史蒂爾街(Steeles Ave.)為界

大多市北面界線的史蒂爾大道(Steeles Ave.) 以北,是近十多年才發展的新城市,屬於約克郡(York Region) 範圍,不少華人聚居在約克區的萬錦市(Markham) 及烈治文山Richmond Hill) 兩城市。在一九九五年,當時萬錦市副市長貝爾(Carol Bell) 女士,曾公開發表對華人社區一些不尊重的說話,表示華人社區影響原有白人社區的生活模式,引起華人社區的很大迴響,同時亦得到大多市各市長的支持,最後貝爾女士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日的市政府改選中暗然退下政壇。基於大多市是較早開發的城市,所以不少旅遊點或名勝古蹟也集中在人口較稠密的多倫多及士嘉堡兩個城市,在介紹大多市的名勝及旅遊點之前,且先介紹一些有關大多市及士嘉堡市的資料或歷史背景。

多倫多(Toronto)

多倫多市人口約有二百三十萬人。「多倫多」原是印第安人語中的(Taronto) 或(Tkaronto),意思是有水有樹的地方,到了一七二零年,「多倫多」這名字則用來顯示嵌巴河(Humber River)一帶,這便是今日「多倫多」市名稱的源由。多倫多市是一個集多元文化聚居的都市,而多倫多市人口增長的速度也是全國之冠,在一八九一年,多倫多的人口約有十八萬左右,及至一九一一年人口已增至三十八萬之多,時至今日,由一百多年前的十八萬人增長至二百多萬,使多倫多成為全國最多人聚居的城市。

多倫多的街道成格子形狀

隨著人口的增長,種種社會問題也同時發生,從一八九零年開始,多倫多的市民已發起「花園城市」 (City Garden) 計劃,希望把多倫多變成有規模的城市,但因市民的不協調及不合作,引致多次計劃也告失敗,後來一個名為「加拿大自治城市聯盟」 (Union of Canadian Municipalities) 的組織成立,才把多倫多變成現代化的城市。多倫多由一個幾百人的小村莊,發展到現今有二百多萬人的城市,可追溯到一七九三年開始。當時,它是英國人在此建立的一座軍事化市鎮,到了一八三四年,多倫多正式升格成為城市,而當時的市政府官員,鼓勵貴族們擁有自己的地方,以擴充英國的前哨基地,在多倫多的三十名高級官員中,每人也賞賜了一百畝地以興建私人產業,從最初叫做絡街(Lot Street),現今稱作皇后街(Queen Street)為起點,到最初叫第一條租借線(First Concession Line),現今稱作布魯亞街(Bloor Street) 一幅地段,每人以格子形狀分配一百畝地。從此,市政府亦以此格子形狀方式發展多倫多市,這就是現在多倫多的街道也是以格子形狀建設的原因。